挨饿,是很长时间以来农业的重要任务,甚至在未来仍是中国农业人的重要工作之一;
绿色农业是“吃得安全”,属于第二个阶段,这个阶段的重心是保持良好生态基础,尽量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的东西,有机农业是这一阶段的最高级;功能性农业.农业大健康则是为了“吃得健康”,属于第三个阶段。通过把种子就是物种的记忆生物芯片、发挥的营养化、功能化;让种子改变世界,有望彻底解决中国人的膳食营养和健康长寿问题,实现成为维护、提升人体健康的重要载体。
“莫道桑榆晚,夕阳霞满天”。这句名言映照到何登骥老师身上,这位现已86岁高龄的老人,在逐梦功能稻的追梦路上,为准确掌握一套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技术,站在引领饮食文化大健康的第一跑道上,扛起功能稻这面健康大旗,为水稻营养增加新功能。
退休26年来,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健康绿色食品目标,创造性地将野生植物、药材、疏菜、旱粮作物等植物DNA导入水稻,陆续攻克水稻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难关,探索、深耕发展功能稻新路子,给水稻育种方向注重饮食文化,健康养生开启了一段里程碑式的希望。
1973年,中美联合考古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距今1.4万年~1.8万年的稻谷标本,让尘封万年的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有了新记忆。它佐证了湖南粮食生产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,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如湖南杂交水稻走向世界,造福人类,袁隆平为中国水稻育种史写下的壮美篇章!何登骥作为湖南省道县之子,在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,不忘初心,勇于创新,不断超越,给水稻赋予新生命,让湖南演绎稻作文化的又一传奇。粮食问题,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,碗中有粮,心里不慌。而水稻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上具有特殊分量。因此,任何一项能使水稻增产、增效、安全可靠的技术,都会牵动社会关注的目光!
2015年8月湖南农科院管科研的副院长邓华风到何登骥的试验田考察,发现何登骥老师的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技术有所创新,育出的材料有发展前景。回去向袁隆平院士汇报,引起了袁老师的关注!
2015年9月8日,杂交水稻之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、湖南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一起来到芙蓉区何登骥的水稻试验田边,袁老师并下到田里,看到何登骥老师选育的各种功能稻育种材料、品系、资源,产生了浓厚兴趣,对他竖起了大拇指,夸赞他水稻育种思路好,方向、目标符合国情需要。同时也把功能稻推向公众视野!
湖南农科院柏连扬书记也给予高度关注重视,说:“农科院那块科研试验地只要政府不征收,我们支持您使用。”领导的重视给了他极大的慰籍!袁隆平院士的到访,对何登骥老师来说意义非凡。袁老师建议他给杂交水稻工程育种中心提供功能稻508、功能稻517两个父本,与杂交水稻中心最好的母本资源稻种配组,做到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打造“高、富、帅“美丽基因。获得高产、丰抗、营养增效的稻种品系。并于2015年10月12日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。协议成功签订,给何登骥老师为选育功能稻良种,经历十年沉寂,十年剪熬,十年坚守,让无法预期的成功与失败心中期待的结果,看到了希望之光!也助力他继续展示梦想的翅膀!升华着他对人生的价值追求,相信只要执着坚守,总能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,有所成就。
如今,中国水稻、玉米、小麦由于种子的改良,使产量提高几倍。万祥军指出:农民种地,种子是第一关,没有好的种子,再好的地也不可能有好收成。他表明,目前,重新规划发展中的中国国产种业,不得不提到在粮食、棉花、疏菜、花卉中出现更多的袁隆平、李登海、何登骥等才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。
何登骥老师回忆说:退休后,我不会“琴、棋、书、画、诗、酒、茶”。仍然选择与泥土作伴,与种子痴情相守,我搞了一辈子水稻育种,农田才是我的精神家园。水稻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是新技术,当年技术架构还不成熟,退下来原主持的课题未完成,放不下,必须继续搞。因心中充满着期待,才持续坚持下来,做到实际准确掌握为止!
他还说:能在水稻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上有所创新,离不开当年周光宇教授的引导和点拔。他坚信水稻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技术,育出的每一粒种子,都有可能是一场粮食革命!
就因为心中充满期盼,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。他以持久的热情,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,在育种道路上永不气馁。努力攻坚,在细节中、方法上寻找突破口,获得新的发现,提升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的成功率。把未知领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。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农业科研人员,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,也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有回报。在种业育种史上,有的一辈子搞育种,却未能出成果,被历史无情的隐没。
农业科研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,它更多地受到季节、气候、环境等外部条件的限制,周期长,见效慢,一个良种的诞生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试验、观察、鉴别。即使进展顺利,也需要10来年。不可知的未来和科研成果能否在生产上应用,对农业科研人员来说,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是最大的考验。然而,不论前途多么渺茫,何登骥老师对花粉管通道水稻育种技术的热爱早已在心底生根发芽。
开展水稻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技术,这是理论上可行的一种路径,实际效果如何却是个未知数。可只要有1%的希望,就要做出100%的努力。何登骥说:育种人的苦,不是忍受风吹日晒雨淋和高温、高湿。而是课题没有经费,研究没有成果。刚起步时,举步维坚的困境让他记忆犹新。
何登骥老师非常清楚,农业是一个以农业生物为主体,自然与经济复合,多元、多目标、多系统组成的开放性大系统,受着自然地理气候的制约,而服务的对象是经济实力弱小,经营分散的农民,因而具有周期性长,区域性强,综合性高,可控性差,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,是弱质产业。
经济学家认为,农业科研实际上是一种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创新活动,其科研成果既是特殊产品,也是一种全社会都能从中受益的公共产品。政府必须承担起科技发展的责任和义务。
但何老师退休后,从事水稻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技术,不是组织行为,是他的个人行为。政府也没有责任和义务承担他的科研发展经费,不能立项。开展这项工作,前景并不清晰,成功与否是个未知数,搞不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但他对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技术的热爱让他不能自拔,明知风险大而为之。他磕出去了!只有摸着石头过河,不断探索、寻找、发现,掌握。才有机会给自己一个希望!
没有经费,掏自己的退休工资,没有场地,利用自家楼下杂屋前的空地,买些坛坛缸缸做试验。一年坚持下来,有点睸目,就去租地,开始从一亩、二亩做试验。自己付出的劳动千辛万苦不算,其他费用和一切开支都是自己的退休工资和积蓄在运转。这样坚持了3年。
2001年湖南农科院时任管科研的副院长罗赫荣,看到何登骥老师研究的课题需要租地,购买植物提取物DNA和科研设施等,一大笔开支,从院长基金里分2次逐步给予元科研经费支持。何登骥老师回忆说,院领导的支持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信心。然而,课题要正常运转,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是不够的。领导给的钱也是杯水车薪。课题坚持下来,他的退休工资和积蓄成了他贴补科研的活动经费,这样维持了很多年。
期间,爱人曾劝他,别搞了,“这么大年纪,搞个不着边际的东西,不挣钱还贴钱,是个无底洞。说玩摄影的败家,还看到几个境头在;你败家,只见几根稻草,何年是个头?”来自家庭的压力,事业也不见喜色,流下的汗水只有自己知道,心中的酸楚却无法言表。也萌动过放弃的念头。但经历过风雨的何老师,强烈的事业心驱使他勇敢地承受科研路上的磨砺。放弃等于前功尽弃,坚持还在,梦想就在!
他下定决心,与爱人多角度、多层次加强沟通,争取爱人支持与理解。 2004年,湖南农科院老科协与某县老科协合作,他的功能稻在该县试种100亩获得成功。可到继续合作时农民们提出要试验补助费。可谓“一元钱难倒英雄汉”。何登骥老师不知怎么办好。在长沙市老干大学一起与何登骥老师学习的同学——湖南省波隆集团的老总知道后,立即给予2万元经费支持。解了他的燃睸之急。
这件事反映到湖南省老科协,引起了省老科协领导的重视,帮助他申请获得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支持。还给他请了一个助手。同时也得到水稻所领导的大力支持,特拨给几亩试验地供何老师承租,研究规模逐步扩大。但政府给的经费是有年限的,运作2—3年就会断供,要维持课题正常运转,就得自己想办法。他把家也当作研究场地,没有网室摆放资源,就把居室做网室,没有实验室,就将楼下杂屋做实验室,没有实验冷冻储藏设备,自己买冰柜代替。
湖南农科院老科协分会原会长、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周坤炉深情地说:为了功能稻,何老退休后,精力和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研究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上,不用说家里的大小事没管,就连爱人2次住院开刀都没照顾一天。辛辛苦苦寻梦,本着有热可发,有力可为的宗旨,他放弃了很多,牺牲了很多。
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是有机生物育种,将外缘DNA导入水稻受体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。工序复杂,是个细致活。这种导入技术要求严格,试验地有上百个品种,几百个小区材料。首先要对水稻花期受体逐穗逐花去雄,在水稻开花时中午12点前后头顶烈日,在高温、高湿、水汽蒸腾的农田里完成DNA导入。DNA导入要求准确快速,数量不够或导入颖内的位置偏离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;速度过慢,又会使DNA溶液干枯而失败。每个供体的DNA要导入10几个稻穗,上千颗稻颖做到精准导入,有的还要重复多次。
何老师说,他现在已将60多种可食性农作物和植物的外缘DNA导入水稻。成功地把其他植物的“长寿基因、健康基因、美丽基因”转移到水稻中,功能稻选种材料发展到2000多份。育成了一批稳定,可控性强,安全实用性更广泛的稻种。
目前,他育成的玉米稻、苦瓜稻、巴茅稻、雀麦稻、荞麦稻、疏菜稻、富硒稻、耐盐水稻、再生稻等一批良种,在长相、产量、品质、功能、抗性、适应性等方面比原来传统水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。形成了中、晚稻和丰、优、抗品种群体优势。应用成效不断扩大,成功走向市场。
广东省乐昌市泗洲农林畜牧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功能稻600亩;江西省奇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农业农村部在江西的农业基地点)。今年种植285亩功能稻;福建南平种植功能稻200亩;湖南安乡种植功能稻400亩,捷报频传,纷纷发来视频和图片,向何登骥老师反馈信息,虽然今年早稻天气反常,但总体生长反应好!
何登骥老师所作的贡献,在花粉管通道生物育种技术上探索出的前路,都会成为后继者的财富,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一批又一批的功能稻育种“科星”会冉冉升起,群星灿烂,闪耀银河!
Post Views: 1